2023,联想还能想到什么?
很多年前,前阿里巴巴集团成员总参谋长和曾鸣曾问过柳传志这样的问题:“联想未来是想做大还是做强?”柳传志说:“做大吧。”
截至2022年,联想连续五年位居全球PC市场第一。如果单看这个结果,联想显然已经达到了柳传志的答案。
但正如近年来围绕联想的舆论氛围一样,外界似乎对柳传志的回应并不满意。

联想是一家特殊的科技公司。说它特殊,并不是说它所面临的舆论特殊,而是从“科技公司”的属性来看,它似乎总是与那些标签相去甚远。
AIGC将成为2023年科技圈最热门的话题; 2022年将是元宇宙; 2021年是Web 3.0,再往前会有5G、区块链、物联网、VR……无论是已经付诸实践还是还在技术探索过程中,在这个时期,中国的大部分技术企业都喜欢拥抱这些“窗口”,无论是口头上还是商业上,就像今年花样百出的GPT一样。
无一例外,外界都很难将这些热词和联想联系起来。对于联想来说,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:当你想到联想时,你还会想到什么?
保持 PC 领域第一的地位很困难,企业业务需要提高盈利能力
2018年至2022年,联想连续五年位居全球PC市场第一,领先于苹果、惠普、戴尔等众多PC品牌。然而,现状的光鲜亮丽,却难以匹配当下现实的悲凉。
联想集团财报显示,2022/23财年,联想集团总营收619.47亿美元,同比下降12.4%,净利润16.08亿美元,同比下降21%。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下降。而净利润率也下降了0.23个百分点至2.6%。从净利润率来看,联想确实赚了“幸福钱”。
单独来看,联想智能设备业务集团营收为493.71亿美元,ISG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业务集团营收增长37%至98亿美元,创历史新高。然而,ISG业务的增长尚未转化为利润。其营业利润仅为9800万美元,净利率仅为1%,低于集团整体净利率2.6%。
SSG 的解决方案服务业务群仍在增长,同比增长 22%。但其占总营收的比重仍然很小,PC等硬件业务下滑造成的损失短期内难以弥补。

Canalys的数据显示,今年第二季度,全球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总出货量同比下降11.5%至6210万台,此前连续两个季度出货量下降超过30%。
联想本季度出货量同比下降18.1%,降幅超过整体市场降幅。此外,后者品牌本季度仅下降0.4%,两者出货量差距缩小至80万台以内,市场份额差距仅为1.3%。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,联想很可能会在今年下半年失去其连续五年占据全球PC市场第一的位置。
好消息是,细分业务中,联想服务器收入同比增长29%,位列全球第三;仓储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8%,位居全球第五;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%。然而,短期内他们将发现很难抵消其核心个人电脑业务的下滑。
手机业务失败,摩托罗拉未能复制传奇
当外界分析联想时,智能手机业务的失败是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。毕竟,从曾经的“国酷联盟”到如今仅存的摩托罗拉手机,联想在智能手机业务的失败不仅仅是商业上的失败,更是战略上的失败——联想错过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。
如今,联想的三大主营业务与移动互联网关系不大——IDG的智能设备业务主要是PC,ISG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和SSG的解决方案服务主要是企业用户。
联想智能手机业务在2014年达到顶峰。当年1月,联想斥资29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手机部门,这一数字几乎是联想上年净利润的三倍。当时,外界对其寄予厚望,将其视为继联想收购IBM ThinkPad电脑业务后的又一经典案例。

依托摩托罗拉品牌的国际实力,联想自然将智能手机业务从国内拓展到海外。得益于这次收购,联想当年的市场份额成功跻身全球前三。当时,意气风发的杨元庆在联想业绩会上暗示,2020年要超越三星。
然而仅仅两年后的2016年,联想(包括摩托罗拉)就跌出了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五名,成为了“别人”。迄今为止,摩托罗拉还未能成为第二个ThinkPad,将联想推向更高的高度。
2019年,游戏手机兴起,联想在PC游戏领域享有盛誉,旗下游戏笔记本品牌“救世主”享誉全球。于是,2020年,联想拯救者游戏手机诞生了。不幸的是,救世主手机在发布的第二年就遭遇了品控危机,机身容易弯曲。在与黑鲨、红魔等游戏手机的竞争中,逐渐处于劣势。

今年3月,联想集团一名员工在脉脉平台发布消息称,联想集团已正式宣布全面取消联想品牌手机业务。据钛媒体报道,Savior已经在2022年底裁掉了手机员工。
如今,摩托罗拉已成为联想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唯一参与者。今年5月,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卢卡·罗西在接受36氪采访时也表示:“联想智能手机业务主要通过摩托罗拉品牌运营。我们在拉丁美洲和北美很强大,但我们在亚洲、中国和欧洲也很强大。中东和非洲地区手机市场份额较小。我认为联想在智能手机业务上仍然有巨大的机会,我们现在正慢慢开始在欧洲和亚洲进行投资。”
如今,救世主手机虽然“停产”,但其“救世主”品牌已出圈,已然不仅仅是联想游戏笔记本电脑的代名词。
当你打开联想官网时,你会发现救世主不仅卖电脑,还卖显示器、电动牙刷、背包、行李箱、运动衫……甚至还有成吨的饮用水桶。称其为“杂货店”一点也不为过。
联想还能想到什么?
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:为什么近年来几乎每个科技派对都缺少联想?
1994年,柳传志与倪光南就联想的未来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辩论。很多人认为,这次讨论为今天的联想奠定了基础:柳传志认为,联想未来应该走“商、业、技”的道路,即加大渠道建设、投入营销、减少研发费用、以销售赢得市场;倪光南认为,联想应走“技工贸”之路,加大研发投入,从技术端赢得市场。
很多人认为联想走错了路。她本应该听从倪光南院士的话,打磨自己的技术,否则也不会有今天的“代工厂”之称。但假设历史毫无意义,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审视联想所走的道路是对还是错。
如今,全球主要PC厂商——联想、惠普、戴尔、苹果等中,只有苹果不是“代工厂”。其他几家公司的计算机业务完全一样:CPU来自英特尔和AMD,GPU来自英伟达,屏幕来自中国或韩国。厂商,内存来自美光、三星这样的厂商……现在回想起来,收购ThinkPad和摩托罗拉或许更能体现联想的商业思维——对安全的执着。

尽管收购ThinkPad早已为联想赢得了市场的起立鼓掌,但外界对联想更多的称赞是让品牌起死回生,而不是ThinkPad本身的价值有多大。 2004年,在联想收购ThinkPad之前,IBM刚刚遭遇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泡沫。不仅PC部门遭受巨大损失,其硬盘部门也在2002年被出售给日立。
在收购ThinkPad之前,联想在国际市场的市场份额仅为2%,收购后则提升至7%。对于联想来说,收购ThinkPad更多的是为了补充品牌和市场,而不是为了改善技术短板或开拓新业务。
在收购ThinkPad前后,联想所做的事情基本没有变化。
这同样适用于摩托罗拉。2014年,摩托罗拉不再是发明“老大哥”的手机巨头。早在三年前的 2011 年,它就被谷歌以 125 亿美元收购。
直到2014年,即使是谷歌作为Android的所有者,也无法让摩托罗拉智能手机与苹果、三星和HTC相媲美。由此,联想以29亿美元收购了摩托罗拉的智能手机业务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联想收购的只是智能手机业务,摩托罗拉积累的数千项手机、通讯等专利并没有一起出售。也就是说,联想又买了一个“壳”。
与收购ThinkPad一样,摩托罗拉并没有给联想带来新技术、新市场、新业务。它仍然是联想智能手机业务的补充——联想当时面临着与2004年类似的问题,想利用它来开拓国际市场。
